在國內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技術攻堅的關鍵期,西北工業大學陳忠偉教授與陜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團正高級工程師曾毅領銜的“輕質強韌性鋁鎂硅(Al-Mg-Si)合金制備團隊”,以“科學家+工程師”的黃金配比模式,將西北工業大學的材料理論優勢與榆林新材料的工程實踐經驗深度融合,形成"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
雙導師制培育復合型人才 實戰化培養打通技術鏈路
團隊創新實施“雙導師制”培養體系,企業高級工程師與高校博導聯合指導碩博研究生,在新型鋁合金研發項目中設置材料計算、中試生產等實戰模塊。依托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定期開展工藝標準培訓與設備操作實訓,已培養出既能運用第一性原理設計合金成分,又能解決工業化生產中晶粒控制難題的技術骨干。截至目前,團隊通過科研項目推動3項發明專利申請,發表論文5篇,構建起“理論建模-實驗室驗證-產線試制”的完整能力鏈條。這種“產學研用”一體化培養模式,使人才技能與產業需求實現精準對接。
靶向突破行業技術瓶頸 雙向流動加速成果轉化
針對傳統6xxx系鋁合金在抗沖擊性與低溫延展性方面的缺陷,團隊通過理論模擬與實驗驗證,開發出新型成分配方,配合多級時效熱處理技術調控微觀結構,成功攻克硬度溫度敏感、力學性能不穩定等行業痛點。該項目不僅突破國外專利技術封鎖,更能提高陜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團作為陜西省鋁行業龍頭企業的技術競爭能力,助推陜西省千億級鋁鎂輕質材料產業創新集群的發展目標加速實現。
在成果轉化層面,團隊建立常態化人才交流機制:企業工程師每月開展2次技術例會,累計解決14項工藝難題;高校科研人員駐廠完成32批次實驗數據采集,將車身工況數據導入理論研究。這種雙向流動促成析出相調控理論在生產線上的快速應用,同時幫助科研團隊捕捉新能源汽車對材料耐腐蝕性的新需求,形成創新閉環。
共享平臺撬動資源效能 創新模式引領產業升級
校企聯合搭建科研設備與中試共享平臺,顯著降低重復性投入。平臺既支持合金微觀結構分析等基礎研究,又服務產線質量檢測等工程需求,其服務能力覆蓋材料研發全周期,推動實驗室成為陜西省分析測試協會常務理事單位。通過“數據互通-技術互鑒”的協同機制,團隊實現從理論創新到產業化應用的高效銜接,為鋁行業轉型升級提供可復制的創新范式。
從人才培育到技術攻堅,從成果轉化到平臺共建,“陳忠偉+曾毅”團隊以跨界融合的創新實踐,勾勒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標桿路徑。隨著新型鋁鎂硅(Al-Mg-Si)合金在汽車車身板材領域的規模化應用,這支團隊正通過“人才鏈”與“技術鏈”的雙輪驅動,為陜西鋁鎂材料產業的創新發展注入持續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