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平凡而堅定的地質人,25年時光流轉,他始終初心不改,堅守在地質一線。他曾奔走在陜西、新疆、云南、貴州等地,參與重大生產、科研項目10余項,他把青春和熱血都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地質事業。他,就是地礦集團物化探總隊公司地質專業首席工程師——魏密。
做一個研究型地質人
魏密被同事們親切地稱為“學究”,源于他善學習、勤鉆研的特點。他憑借出色的自學能力,考取了國家注冊礦業權評估師。
2008年,魏密負責新疆基性-超基性巖型銅鎳礦普查項目。當時行業普遍遵循理論是“小巖體成大礦”,認為巖體基性程度越高,含礦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項目團隊將小巖體作為主攻對象,投入大量人力和設備。結果卻出人意料,小巖體幾乎無礦可尋。
面對這一困境,當時作為技術員的魏密不肯輕易服輸,立刻調整思路,通過查閱大量專業資料,逐漸有了新思路。他敏銳地發現,在前期工作中忽視了對巖體內在聯系的整體分析,也從未還原過巖體的侵入過程。于是,他借助衛星影像圖分析區域構造應力方向,成功還原了項目地區所有巖體的侵入過程,發現規模最大的巖體才才是最有可能成礦的區域。這一“悖論”觀點得到了項目組的認同,并最終取得了顯著的找礦成果,與此同時,他本人也榮獲了新疆有色集團與業主方頒發的先進工作者稱號。這些經歷讓魏密深刻認識到,只有追溯基礎理論,不斷創新突破,才能為勘查工作找到正確的方向。這一工作方法也為他后續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
做一個敢擔當、勇負責的地質人
敢擔當是實干派的底氣。每到新項目,魏密總把“找礦領地”翻耕一遍,他總是結合前人的研究基礎,通過自己的實地考察和深入分析,形成更加精準的理論判斷。
從2010-2020年間,魏密先后承擔了《新疆東天山鏡兒泉一帶基性超基性巖體找礦前景分析》《新疆青河縣哈臘蘇銅礦深部找礦預測》《云南大坪金礦構造應力場分析及深部找礦預測》《貴州水銀洞金礦深部找礦預測》等項目的綜合研究,展現了扎實的專業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云南、貴州等地從事金礦礦山勘查工作期間,魏密作為勘探項目負責人,始終保持刻苦鉆研的勁頭。他深入研究礦山成因,溯源追索導礦構造,最終得出在區域斷層處存有規模可觀資源量的論斷。他要求項目組在含礦熱液流動的必經之地進行精準探礦工程布置,而不是憑“可能、也許、大概”來確定位置。
有人善意提醒他,不要輕易提出自己的觀點,因為如果沒有見礦,可能會面臨尷尬的局面。但魏密堅定地表示:“既然干這一行,就不能太看重個人榮辱得失。我的研究肯定有不足之處,但地質工作不僅要熟知各種規范、流程,更應在此基礎上多思考多實踐,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實踐中進步、在創新中提升,從而推動地質事業快速發展。”
做一個嚴謹、實干的地質人
實干是地質人的底色。2024年初,魏密臨時負責省基金項目“商南縣十里坪一帶金銻螢石礦普查。”接手時,該項目尚有部分地質草測未完成,槽探大部分未完成,500m淺鉆沒有開展,前期資料整理不盡人意。他先從建立樣品臺賬和工作方法臺賬入手,逐步理順思路,使項目管理走上正軌。
針對地質草測完成控制點過多、分界點不足的問題,他帶領項目組成員走遍工作區域,完成了分界點補充,達到設計標準。在探槽和鉆孔布設上,他都嚴格把關,確保每一個環節都符合規范。在資料整理方面,他對標先進標準,嚴格把控原始資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項目如期高質量完成。他們共圈定礦化蝕變帶4條,金礦體4條,金礦化體3條,螢石礦體1條,新發現金礦產地1處。
2024年底,物化探總隊公司申請陜西有色金屬集團地勘資金支持,魏密參與了新疆和靜縣平臺金礦普查項目。憑借扎實的專業素養和豐富和實踐經驗,他僅通過普通衛星影像圖,就敏銳地識別出區域內存在多處環形構造。環形構造是控礦的關鍵因素,這一觀點與中科院地質專家對專業遙感影像的解讀相吻合。
魏密始終堅守初心,將地質人“三光榮”“四特別”精神貫穿于職業生涯。他憑借堅定的信念和鉆研的勁頭,長期奮戰在生產一線,為企業發展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